技术文章

PCBA首件确认(FAI)标准化流程与检查项详解

在SMT贴片加工过程中,PCBA首件确认(FAI)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。通过严格规范的FAI流程与详尽的检查项,能够有效预防批量生产缺陷,提升产品一次合格率,为后续量产奠定坚实基础。以下是1943科技所遵循的PCBA首件确认标准流程与检查项。

一、FAI前置准备

(一)文件资料准备

  1. BOM 清单 :收集包含最新版本号、元器件型号 / 规格(如阻容值、封装、精度)、位号、用量及供应商信息的 BOM 清单,且关键元器件(如 IC、连接器)要重点标注,确保版本一致,避免因文件偏差导致 FAI 判定失误。

  2. Gerber 文件包 :准备涵盖贴片层(Top/Bottom)、丝印层、钢网开孔图、阻焊层的 Gerber 文件包,用于精准核对元器件位置与封装匹配性。

  3. 工艺指导书(SOP) :制定明确的工艺指导书,涵盖焊接温度曲线(如回流焊各温区参数)、贴片机吸嘴型号、贴片压力 / 速度、钢网厚度等关键工艺参数,为生产提供精准指引。

  4. 质量标准文件 :参考 IPC-A-610(电子组件可接受性标准)、IPC-7351(元器件封装标准)等行业规范,定义外观、电气性能的合格判定标准,确保质量评判有据可依。

(二)设备与工具校准

  1. 检测设备 :AOI(自动光学检测)设备需校准光学精度、坐标匹配度;万用表要校准电压 / 电阻测量精度;X-Ray 检测机针对 BGA、QFN 等封装,要校准焊点检测清晰度,保障检测数据的准确性。

  2. 辅助工具 :配备 10-20 倍放大镜,用于细微外观检查;使用防静电镊子,避免元器件静电损伤;借助钢网张力计,核对钢网张力是否符合工艺要求。

(三)物料与样品准备

  1. 首件生产物料 :确保与量产物料批次一致,涵盖 PCB 基板(确认型号、版本、焊盘无氧化 / 刮伤)、所有元器件(核对规格、批次号、极性标识清晰)。

  2. 首件样品 :由生产线按量产工艺参数生产 1-3 片首件,建议生产 3 片,以避免单片偶然性问题。同时,记录首件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,如实际焊接温度曲线、贴片偏移量等。

(四)人员培训与分工

FAI 执行人员需具备 SMT 工艺知识与质量判定能力,并明确分工:

  1. 主导工程师 :负责文件核对、工艺参数确认,统筹 FAI 流程。

  2. 检测人员 :执行外观检查、电气性能测试,并记录检测数据。

  3. 异常处理人员 :若首件不合格,由工程团队(工艺 / 设备工程师)负责原因分析与整改,及时解决问题,保障生产顺利进行。

首件检测

二、FAI 标准化执行步骤

(一)PCB 基板基础信息核查

  1. 型号与版本核对 :仔细核对 PCB 基板的型号、版本号,确保其与 BOM/Gerber 文件一致,防止用错旧版本基板。

  2. 外观检查 :检查 PCB 外观有无变形、刮伤、缺角,焊盘有无氧化(氧化会导致焊接虚焊)、有无残留油污,同时确认丝印清晰,位号、极性标识无模糊。

  3. 尺寸测量 :运用卡尺测量 PCB 的关键尺寸,如板厚、定位孔间距,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,保障后续装配的精准性。

(二)元器件贴片信息全核对

对照 BOM、Gerber 文件与首件样品,逐位号核查元器件:

  1. 规格匹配 :逐位号核对元器件型号、封装、品牌 / 批次,确保与 BOM 一致,杜绝错料情况的发生。

  2. 贴片位置准确性 :借助 AOI 设备扫描贴片坐标,确认元器件中心与焊盘中心偏移量≤ 工艺要求,保证无偏移、偏斜、叠件等不良现象,确保贴片的精准度。

  3. 极性与方向正确性 :针对有极性元器件(如二极管、电容、IC),依据丝印标识(+/-、Pin1)与 Gerber 文件,核对极性与方向的正确性,避免因极性反装导致的批量不良问题。

(三)焊接工艺参数与焊点质量检查

  1. 焊接参数复盘 :调取回流焊设备的实际温度曲线,仔细确认预热区、恒温区、回流区、冷却区的温度 / 时间参数与工艺指导书一致,确保焊接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。

  2. 焊点外观检测 :按照 IPC-A-610 标准检查焊点外观。焊点应无虚焊(焊点无光泽、呈 “豆腐渣” 状)、假焊(元器件与焊盘无有效连接)、连锡(相邻焊点短路)等缺陷;阻容件焊点呈 “半月形”,IC 引脚焊点饱满、无露铜、无锡珠;对于 BGA/QFN 等特殊封装,利用 X-Ray 检测焊点空洞率,通常要求空洞率≤ 25%,以防空洞过大引发可靠性风险。

(四)电气性能基础测试

依据客户需求与产品特性,执行基础电气性能测试:

  1. 通断测试 :使用万用表或飞针测试机检查关键引脚、电源 / 地回路的通断,确保无开路、短路情况,保障电路的连通性。

  2. 电压测试 :若首件可上电,测试电源引脚电压(如 3.3V、5V),确认无过压 / 欠压问题,确保电路的正常供电。

  3. 功能测试 :针对简单功能模块(如 LED 指示灯、接口通信),进行基础功能验证,如 LED 能正常点亮、USB 接口可被识别等,验证产品基本功能的完整性。

(五)AOI 自动检测与人工复核

  1. AOI 全检 :将首件样品放入 AOI 设备,加载对应的 Gerber 文件与检测程序,实现外观缺陷(错料、反极性、焊点不良)的自动识别,并生成详细的检测报告,快速定位潜在问题。

  2. 人工复核 :检测人员对 AOI 检测结果,尤其是 “疑似缺陷” 部位进行人工复核,同时重点核查 AOI 易漏检的细节,如细间距 IC 的引脚变形、微小锡珠等,确保无漏判、误判,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。

BOM审查

三、FAI 记录归档与数据应用

(一)记录核心内容

每一次 FAI 都需完整记录以下信息,形成《SMT 首件确认报告》:

  1. 基础信息 :涵盖产品型号、订单号、首件生产时间、执行人员、文件版本等,确保信息的可追溯性。

  2. 检查数据 :详细记录元器件核对清单(位号、规格、判定结果)、焊接参数曲线、AOI 检测报告、电气测试数据等,为质量分析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。

  3. 判定结果 :明确记录首件是否合格。若不合格,需详细描述异常情况,并记录整改措施与复检结果,以便跟踪问题的解决情况。

  4. 签字确认 :由主导工程师、检测人员、质量负责人签字,明确责任归属,强化质量管控的严肃性与权威性。

(二)归档与管理要求

  1. 电子归档 :将《首件确认报告》、AOI 检测图、温度曲线等文件上传至公司 ERP 系统,按照 “产品型号 + 订单号” 的规则进行分类存储,保存期限不少于 3 年,满足客户审核与行业合规要求,便于数据的长期保存与快速检索。

  2. 纸质归档 :对于关键项目(如汽车电子、医疗电子)的 FAI 报告,采取打印存档的方式,存放在专用档案柜中,方便客户现场审核查阅,确保纸质文件的安全性与完整性。

(三)数据应用价值

  1. 质量追溯 :当后续量产出现质量问题时,通过 FAI 记录可以迅速排查问题根源,判断是否为 “首件未覆盖的潜在风险”,如某批次元器件存在隐性不良,为质量问题的快速定位与解决提供有力依据。

  2. 工艺优化 :对 FAI 异常类型进行统计分析,例如某型号 IC 反极性频次较高,据此针对性地优化工艺流程,如增加 IC 极性专用检测步骤,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不良率,持续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。

  3. 客户信任 :向客户提供 FAI 报告,直观地展示生产流程的规范性与严格性,增强客户对产品质量的信心,有助于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,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。

通过以上标准化的 PCBA 首件确认流程与细致入微的检查项,1943 科技能够精准把控产品质量,确保交付给客户的每一个产品都符合高品质的标准要求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,我们始终坚持严谨的态度,严格执行 FAI 流程,为电子制造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,也为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与客户的信赖。

最新资讯

欢迎关注1943科技官网最新资讯!这里持续更新发布公司动态、SMT贴片技术前沿、分享PCBA行业知识百科。我们为客户提供研发试产打样与批量生产服务。从研发到量产,NPI验证,加速电子硬件稳定量产!